面对市场口罩需求量大的情况,广州高新区某企业加快科技攻关和技改,仅用3天就将3C产品质量检测机改造为柔性AI(人工智能)视觉全自动口罩机。据悉,这是全国首款利用AI(计算机视觉)进行鉴别和操控的视觉数字全自动口罩机,将于2月10日实现量产,单机产量可达每分钟120片,日产口罩超15万片。
该款全自动口罩机的一大特点是采用模块化柔性设计,能避免未来因口罩需求量的剧烈变化导致的产能浪费。据介绍,由于该设备是利用视觉检测机器改造而成,当对口罩的需求量减少时,又可以改装回原来的视觉检测设备。
“疫情过后,这台设备可做涂布机,也可应用在许多3C类电子消费产品的生产线上,如各种卷材外壳、柔性显示屏幕、柔性电路板等的质量检测。”广州普理司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、董事长林小博表示,只要具有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需求的生产线,都能够将其改造为所需的设备,不仅可以嵌入成为某生产线的组成部分,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产线的生产;而且由于不需要重新建造,改造成本也相对较低,能让企业的生产更加灵活。
相比传统口罩机,这款机器生产更集约、更稳定,占地面积更小,可满足长时间运行需求,实现强大的口罩生产能力。林小博介绍说,这款口罩机是全国首发柔性AI视觉口罩机,可大大提高口罩的生产效率。
“做成这件事情不容易,从2月6日启动技术攻关项目到2月8日完成,仅用时3天,2月9日实现试产,2月10日开始量产,这得益于该区雄厚的工业制造基础和强大的科研水平。”林小博感叹道。
他们在研发过程中发现,机器需要一个重要的零部件用来折叠口罩。虽然公司自己也有能力加工该零件,但由于时间紧、人力缺,林小博紧急向区内其他企业求助。
经广州高新区相关部门协调,该区另一家智能装备企业广州数控利用他们提供的设计图,仅用3个小时就生产出口罩机所需的折叠口罩用零部件。此外,区里生产无纺布的企业还提供生产原料,“大家做这件事真的是众志成城”。
整个口罩的生产过程集“过程质量检测,机器人引导、定位、识别、信息采集管理和自动化生产线集成应用”于一体,搭载视觉检测设备保证每个出品都是合格的产品。据介绍,该款型号全自动口罩机的满产月产量可达50台,投入使用后可缓解疫情期间口罩紧缺的情况。
工信部对此做出了官方解答。原来,口罩生产仅需0.5秒/只,但一个解析消毒的标准流程却需要7天到半个月。这也就是说,大年初一加班生产的那批次口罩,可能今天刚刚上市!
今天中午,工信部官微@工信微报 转发了一段央视采访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的视频,针对大家非常关心的“口罩不够用”问题做出了回应。
刘敬桢表示,近期口罩的需求缺口陡然大增,口罩看起来做工很简单,但其实生产流程是很复杂的:
比如说中间捏紧鼻子的那个钢圈,就不是口罩厂自己生产,而得是上游的生产厂来给它配套;
再比如说挂勾耳朵的绳子,也需要其他的协同厂家来配套生产,这就相当于一个链条。
实际上,中国生产口罩的速度已经很快了,仅需0.5秒/只。然而口罩生产出来之后,还要走一个解析、消毒的流程,一般需要7天到半个月。
“也就是说,大年初一加班生产的那批次口罩,可能今天刚刚上市!”
那么,所谓解析消毒又是什么操作?
据介绍,医用口罩采用环氧乙烷灭菌,灭菌后,口罩上会有环氧乙烷残留,不但刺激呼吸道,还有致癌物。这样一来,就必须通过解析方式,使残留的环氧乙烷释放,达到安全含量标准,经检测合格后,才能出厂上市。
工信部最后表示,如此来看,近期将会有大量口罩上市。
春节期间,虽然各行业的大量企业停产停工,但口罩却一直在大批生产中。
工信部新闻发言人、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曾于2月2日介绍,中国口罩产能约为每天2000万只,当时产能恢复率60%以上,对于非常紧缺的口罩等物资,工信部正全力动员企业克服春节假期和疫情扩散等难度,尽快复工复产。
2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又表示,截至2月3日,全国22个重点省份口罩产量已经达到1480.6万只,比前一日环比增长3.1%,产能利用率达到了67%,环比提高2个百分点。其中,最紧缺的N95口罩已经达到11.6万只,环比增长48%。其他的医用口罩日产量998万只,环比增长36%。
“总体看,口罩产量呈现持续上升势头,尤其是防治一线急需的医用N95口罩,优先保障,增速更快。对于一些企业担心将来产能过剩的问题,我们再次强调,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,政府将进行收储,只要符合标准,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组织生产。”郝福庆表示。
8日上午,央视新闻又从中纺联了解到,春节放假到目前,中纺联对口罩、防护服、消毒湿巾和重点原材料等上千家生产企业进行摸底,对300余家重点企业逐一电话联系,并倡议会员企业在春节节日期间复工复产。据初步统计,截至目前,全国各类医用口罩日产量超1400万只,医用防护服日产量超过4万件(套)
文章转载自网络,了解更多关于口罩机、全自动口罩机的资讯信息,欢迎联系亿思特机械。